新发展阶段旅游实践创新与旅游学科建设——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主题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2022-11-29      来源:

2022年11月19日上午,由由四川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一楼演播厅开幕,本届年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在开幕式上,特别邀请5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做主旨演讲,具体演讲内容摘录如下。

 

 

新时代,新挑战,新课题

魏小安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

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正在形成新格局,面临着新挑战,全球化的变迁、长疫情时代的变迁、不确定的影响等多重阴影产生着共同与累积的影响作用,同时,从小康时代到中等发达的国情,也推动着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进程。在发展作为总基调的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来临,呼唤着各个行业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发展满足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也作为一种使命号召与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我们朝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发,我们在旅游研究中应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带来巨大冲击,远胜于前两次旅游格局的动荡。一是影响程度无以复加,二是影响时间持续较长,并且尚未完全看到希望。三是影响深度之巨,导致投资停顿、人才流失,涉及发展的后劲。在此背景下,中国旅游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消费能力下降;二是市场格局变化;三是供给格局变化;四是投资全面下降;五是旅游作用地位逐步下降;六是旅游地位达到历史最低。在认清当前中国旅游格局的弊端与局限所在,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第一,传统资源开发殆尽,影响逐步淡化;第二,传统产品统治市场,后劲逐步减少;第三,传统市场全面转化,新老交替进行;第四,跨界发展成为常态,传统企业式微;第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新兴业态涌现;第六,投资结构超越旅游,跨越领域进行;第七,区位优势逐步变化,交通优势显现;第八,城市聚集格局突出,群体发展有限;第九,世界领先态势形成,新型发展引导。

发展需要迎合时代趋势,只有顺应时代趋势与发展潮流,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果。当前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第一是数字化大势,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已经对传统旅游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态势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和变化。第二,是建设大势,基础设施短板已经得到缓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第三是供求大势,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改变,硬开发已经基本找不到明显的短板和制约点,软开发的竞争更加激烈。

复杂变化的旅游格局,鲜活生动的企业实践,给旅游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丰厚的资源,为旅游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了大好时机,也为一代学者成长带来了大好时机。基于此,提出十大新课题: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大众旅游持续,文旅融合深入,绿色旅游发展,出入境旅游恢复,更加呼唤中国式的旅游发展战略;第二,旅游产业转型,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观念调整、战略挑战、思路调整、方法调整;第三,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多种转型并举并重,共生共存;第四,新兴业态创新;第五,企业研究;第六,结构优化研究;第七,需求研究;第八,科技促进;第九,休闲基础理论;第十,基础研究与凝练。

为此,提出了旅游研究的四个层面,用旅游语言描述状况,用理论思维解释问题,用综合眼光分析结构,用科学态度探究规律。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多学科合作为中心深入,以旅游本体本质为核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将旅游与哲学、美学相融合,升华旅游内涵,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视野下的三星堆考古

霍巍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

 

霍巍教授的主旨演讲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三星堆这么火?三星堆代表了什么?第二,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未来三星堆考古还有什么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做好三星堆考古和三星堆文旅融合。

三星堆的早期发现与研究与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1929年、1986年、2020年至今是三星堆考古的重要节点,在这几节点都有四川大学的参与。1986年和2020年以来的考古发现都有一些相似的文化现象,例如都有大量的象牙覆盖在祭祀坑表面、祭祀坑下部都有人为破坏的青铜器、都有用火焚烧的痕迹等。

霍巍教授认为,三星堆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三星堆有很多以祭祀为代表的仪式性因素。过去我们在中原地区看到的祭祀都是以鼎为中心,进而形成了礼制系统,但三星堆的祭祀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有更为丰富的仪式性因素,例如面具与偶像、人头与人头像、鸟形、神树、神坛以及各种神灵动物。其中,人头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重要的祭品,也是有灵性的崇拜物。鸟形则在文化史上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彰显出太阳崇拜、天命玄鸟以及鸟灵等特色。神树作为沟通天地的大木。以上仪式性因素都反映出三星堆祭祀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上古时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对话,而这一点恰恰与古史传说中颛顼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这类具有巫觋性质的原始宗教仪式相契符。

从新出土的跪坐顶尊人像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礼制体系是很清楚的,而且很尊重,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明三星堆文化与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统性;从新出土的四柱平台上可以看出,四条飞龙向上腾升表明了天地之间的沟通;从黄金面具与黄金器物的大量使用、网格状龟背型器物、鸟型巨兽祭祀器物、涂有朱砂的人身鸟尾器物等考古新发现都体现了三星堆文化人神沟通、巫师祭祀的场景,而沟通人神正是宗教人物的重要任务。在古代文献中,正是由颛顼帝结束了自远古以来天地混沌、人神不分的局面,完成了人神之间的分离,从此沟通天地人神则要仰仗巫祝与巫术,巫术仪式中所要借助的神秘力量就包括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种动物纹样、龟策、神山、神树等象征性器物。

新一轮考古工作有序开展,以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同时,在这一时期,多学科的介入成为一大亮点。新一轮的考古挖掘采取了精细化的考古作业,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残块,丝绸的发现验证了四川在三星堆时期已经是一个古蜀繁盛的时代;朱砂的大量使用,体现出这一时期古蜀人民对于人死而复生的期望;大量象牙、黄金、青铜的出土,体现出这一时期古蜀文明已经受到较深中原文明的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的一统性,也彰显出古蜀文明独特的地域性。

接下来,霍巍教授三星堆考古与文旅融合的新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疫情背景下,三星堆依然火爆,虽然线下曝光率较疫情之前有所下降,但在网络上持续爆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三星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线上的广大受众见面:一是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央电视总台春晚;二是央视总台《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第三季圆满结束,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是持续运营新媒体平台,以多种传播渠道与途径传播三星堆文化;四是不断接待媒体统筹拍摄,截止目前已完成多个大型纪录片、专题片以及节目的拍摄,并由多项对外宣传交流活动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步三星堆应扩大考古范围,通过开展城内外考古调查,发现更多考古新线索,探索若干三星堆带来的不解之谜,以多视角、跨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从硬件设施来看,加速三星堆新馆建设,推动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落成;在学术研究与考古研究方面,加大阐释力度,注重价值转化,让学术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大千世界,深入探索疫情下的国际传播新途径,通过遗址旅游建设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面向实践的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研究

白长虹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都有许多重大研究问题,例如:“现代化产业体系:幸福导向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共同富裕的企业和产业管理”“双碳战略背景下管理问题”“应对全球风险管理、人口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挑战的管理科学”“数智时代的管理、元宇宙跨学科交叉研究”等。

智能时代对商业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突出的是协同效应和智能学习效应,因此数据成为重要的资产,加之绿色化、可持续革命等趋势,构建成了新的产业革命与网络形态。借助数字革命对产业进行赋能与发展成为常态。

数智时代产生了现代消费新势力,“90后”“Z世代”时尚消费客群不断增长,成为中国新时尚消费的中坚力量,对数字化体验、品牌服务、艺术价值的要求更高,在时尚消费中融入思考、展现自我意识。新时尚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社交资本,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拓展社交圈,提升在线上线下的身份和话语权,成为一种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的流通“货币”。

数字化弱化了文旅的空间特征,凸显时间特征,旅游从传统的空间消费走向时空消费。虚拟旅游使得旅游随处可消费,随处可浏览;数字文旅平台捕获游客零散消费时间,引爆注意力经济;数字化趋势下,夜间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和多样化。数字化推动在线旅游沉浸式体验实现虚实融合,进一步推动线上用户转化为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的实地浏览和线下消费,使用户、信息和消费在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之间充分互动交融,展现出融合场景丰富化、融合路径多元化等样态。

基于此,数字化的浪潮之下也推动了文旅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服务升级向体验升级转型,对数字文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数字文旅要加强人文关怀,要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心流体验,要着力提升游客获得感和幸福感。

利用物联网、移动技术、虚拟技术等实现了与多种服务设施、场景和人的全方面链接,也实现了消费者的全周期、全场景。时空的融合创造了新服务和新体验,强化全新的消费内容、消费的全生命周期,未来将更加聚焦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促成文旅元宇宙的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中的现实场景是元宇宙的天然入口,能够满足游客物理在场、虚拟感知的沉浸体验,有望成为元宇宙产业链中的关键应用场景。当前,文旅元宇宙的初步应用,如行浸式夜游、科技光影秀等创新夜游产品已经催生新消费。

当前,世界一流幸福研究项目缺少幸福产业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民幸福感的指数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现有研究依旧存在争议与不足;世界一流名校很多都涉及与幸福相关的研究项目,因此,南开大学也在进行幸福产业的相关探索,对幸福导向型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文旅产业是与人的幸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业,应该是更有温度、更有人性关怀的,因此,文旅产业更应该关注文旅发展与人类发展、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

 

代际转换、结构转型与中国旅游教育

保继刚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国旅游研究者的代际划分主要有开创代、新一代、中间代、新生代四代,在相同阶段成长起来的学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经历,形成特定的学术世代。开创代学者响应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思维开展研究,在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研究上取得了扎实成果,展示了旅游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旅游学科初步争取了学科地位,为此后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一代学者以实证主义范式开展旅游研究,完成了中国旅游学科体系的创建,形成了旅游学研究的中国框架,是最早参与中国旅游规划实践的学者,对实践中出现问题有高度敏感,相关研究也表现出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缩小中国旅游学与国外的差距,积极推动中国旅游学的国际化与更加理性的学术发展。中间代学者受限于现实主义的社会氛围和自身的学术经历,整体缺乏变革和创新学科体系的动力。中间代的优秀学者仍然能够坚持学术追求,在先辈设定的研究框架里努力实现深化与拓展,主动关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形式。新生代学者成长于日益强调研究规范和学术贡献的氛围里,表现出了更强的研究规范、文献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其学术成长环境对学术形态和学科理解产生了复杂影响。体现在研究规范、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有更强的理论方法意识,能够娴熟地表现理论和方法,但也存在理论套用、误用以及在研究上往往难以直击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代际转换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第一代面临退休,代际问题浮出水面。如果中间代和新生代不能在未来十年形成足够的名望和影响力,不能在学术研究上继续推动学科发展,中国旅游学科的影响力可能会下降。另一方面,中间代和新生代在竞争性强的环境中成长,自我意识较强,行政管理面临挑战,自身处于上升竞争阶段。因此,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应该运用汽车理论,以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够行以致远。学院领导应该做水涨船高的平台建设者,不做水落石出的个人英雄。旅游行业发展催生旅游教育,旅游行业与旅游教育互促增长,截止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旅游教育层次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持续提升。2011年开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招生开始结构调整,招生院校数和招生数在逐步下降。新冠疫情的冲击,行业发展困境导致招生和就业困难,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使得人才供需错位,行业遇逆境导致旅游人才培养遇困。教育是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最重要的载体,同时教育是理论实践联系的重要渠道,尤其体现在教育人才输送方面。在旅游产业受到冲击、旅游教育面临萎缩的背景下,新一代旅游学科建设应拓宽旅游的边界,大力发展“旅游+”;根据不同大学的特点,调整旅游专业的教育和职业方向定位,以更适合未来市场发展、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旅游研究范式转向的时代迫切性

谢彦君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国的旅游产业、旅游教育、旅游研究同时启动于1978年,这是一个极特殊的现象,也由此孕育了旅游学术研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性特征。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的每个十年里,都有各时代的特点,大体上经历了从知识移植到自主探索,从以规范研究为主到注重科学实证研究的过程。在最近十年间,建立于日趋成熟的方法论和自觉的理论探索观念基础上的旅游研究,尤其成为学界主流。不过,通观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选题上仍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从众、跟风、赶时髦以及政策导向的倾向,在研究目的与研究工具的关系上,则有将工具和方法目的化的趋势,在理论建设上也不免存在过于支离而不够系统的缺憾。至于理论的范式化问题,则还远远没有成为自觉。

为此,一个值得特别提出的动议是:旅游研究应该走向进一步理论化甚至范式化的方向。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旅游研究的理论化、范式化过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在学术轨则、学界共识的规范化方面进一步做一些努力。从旅游学术界最近20年所做的努力及其成果来看,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着继续改进的余地。比如,从旅游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巩固和系统化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命题,使之构成一个丰富而自洽的独特语言体系,乃是学科建立和成熟的最基本的前提。在这方面,旅游学术期刊可以发挥很大的监督、引领作用。

其次是鼓励学术争鸣,让理论在争锋中成长。在一个知识领域,很多术语、概念、命题、理论需要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步得到厘清,最终谋求形成一些基本认同或共识,可以说,学术商榷是推进理论建设十分重要的知识建构过程。

第三,要认识到,学科视角的范式化意味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理论可以在同一学科中成为包容性存在,换言之,学科对范式的包容性也是学科的本质规定性所在,旅游学科自然要包容各种范式。

此外,在倡导旅游研究走向范式化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范式化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得以范式化的理论,最终无不面临范式转换或范式革命的挑战。这就提醒我们,生生不息的旅游知识的发展历程,必须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不断进行反思,不断寻求进步与突破,不断实现对自我范式的超越。

概括起来看,倡导旅游研究范式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学科成熟度。通过范式化,使得旅游学科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概念)系统、独特研究对象和问题域,能够形成丰满的理论架构,培育共同的研究策略和学术规范彰。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旅游学科也就拥有了其足够的成熟度。二是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旅游研究范式化,能够让当前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建立在系统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知识汇集于教材,知识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有书读,老师有书教,学者有尊严。三是为实践提供知识抓手。范式化的理论,表现为“一理万殊”的知识架构,能够在应用上达到“一以贯之”的效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范式化能够让理论形式更加简易,从而可以供实践人员高效地加以应用,再加上范式化的理论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其广泛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扩大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并为理论的实践检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撰稿:刁本荣

责任编辑:刘鲁

责任校对:罗明志

技术编辑:鞠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