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系所:

职务:教授

联系方式:


DSCN6577.JPG

 

姓 名

陈波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0.9

籍贯

四川

民 族

职称

教授            

职务

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是否硕士生导师

是否博士生导师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时间

北京大学,2004

最后学历/学位

博士

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担任社会工作

 

 

所在系、室

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藏学研究所

邮箱地址

chenboscu@163.net

二、研究信息

   研究方向: 民族学/人类学

   主要代表著作:

《生活在香巴拉》,2009

《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2010

《山水之间:尼泊尔洛域民族志》,2011

《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译著),2012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人类学与西藏研究

发表论文:

1995Writer, linguist depicts Tibet”, (co-authored) in China Daily, April 28th.

2000 “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前西藏的黄金和黄金制品”,《中国藏学》第2期。

2003A Multi-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n Ethnic Muslim Minority: The Case of the Hui Tibetan in Lhasa.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Vol. 23 No.1, April. 本文收入Michael Dillon 主编之两卷本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Folkestone, UK: Global Oriental, 2009.

2006a.“一个村落的正统与异端史”,《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3期论点摘录。

2006b.“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

2006c.“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二十一世纪》第53期。

2007a.“朝廷与佛教”,《二十一世纪》,8月号第102期。

2007b.“祖尼小镇的结构与象征”,《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期。

2009a.“儒学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本文收入王铭铭主编之《民族、文明与新世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2009b.“域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

2010a.“清代五台山: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论点摘录。

2010b.“藏文明与喜马拉雅区域关系史”,《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7辑。

2011a.“华西协和大学解放前后”(施坚雅著,陈波译,郝瑞校),《中国人类学评论》20辑。

2011b.“文化人类学席明纳——川大李安宅讲座特辑”按语,《中国人类学评论》20辑。

2012a.“朝代鼎革之际的小白山鹿圈”,《近代史研究》4期。

2012b.“关于‘一妻多夫制’研究的中国和南亚传统”,《藏学学刊》第7辑。

2013a.“域外民族志: 以尼泊尔洛域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期。

2013b.“洞穴世界”,《宗教人类学》第四辑。

2015 “Conceptions of ‘China’ in Early Modern Europ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No. 48(4).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16a.“何谓中国:藏学家柔克义的探索”,《藏学学刊》11期, 240-255页。
b.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 (2016) -1. Pp. 73-116.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讨论文章:
[CHEN Bo 陳波.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AH 50.1)]
(1)   Devin Fitzgerald. Discussing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2(2016), pp.299-305.
(2)   Nicolas Standaert.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Da Ming”,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2 (2016), pp.307-328.
c.“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学术月刊》7期,157-17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K5《世界史》2016年9期全文转载。
d.“以藏文明为中心看中国”(原题:《藏文明之中国》),《文化纵横》5期,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D5《民族问题研究》2017年1期全文转载。

2017a.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学术月刊》4期145-166页。
b.“西方‘中华帝国’概念的起源(1516-1688)”,《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5期78-88页。本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2期72-73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6期论点摘录,196页。
c. “‘天下共主’:想象藏文明的方式”,《文化纵横》2017年10期82-92页。
d. 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华帝国”的进程:以内外路径的交互影响为重点,《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5期183-192页。本文收入《历史与社会》(文摘,河南大学主办)2017年4期,19-22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K5《世界史》2017年11期全文转载。
e. Bo Chen. Book Review on Agnieszka Joniak-Lüthi. 2015. The Han: China's diverse majority. Social Anthropology. Volume 25, Issue 2, May 2017, Pages: 259–261.

2018 a. “何谓中国:从西方对China的概念建构谈起”,《文化纵横》2018年6期,76-87页。
b. “Nation-state, diversity, the others, and the others of the others: a reply to Nicolas Standaert.”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2.1 (2018): 147-151.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c. “The New Qing History in the making of “China”: a Reply to Devin Fitzgerald’s comment”,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2.1(2018): 151-155.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d. “欧洲文献中的土伯特:以十三至十八世纪为重点”, 《学术月刊》9期162-176页。

 

三、讲授课程:

《人类学与西藏研究》

《社会人类学》

《人类学原著选读》

《民族学专题》

四、主要获奖

所获科研、教学、实习等奖励